当前位置: 首页> 政策> 其他文件> 正文

河南省人民防空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推进人防战备资源用于服务民生 改善民生若干措施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12-28 18:48 来源:河南省人防办

各省辖市人防办、济源示范区人防办、航空港区人防办,各省直管县(市)人防办,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人防办,河南机场集团国动办,机关各处室、直属各单位:

  《加快推进人防战备资源用于服务民生改善民生若干措施》已经省人防办主任办公会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2年11月10日        

  加快推进人防战备资源用于

  服务民生改善民生若干措施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履行“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职能使命,更好地利用人防战备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生改善民生,加快构建新时代河南人防工作新格局,根据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和国家人防办有关决策部署,现制定如下措施。

  一、利用人防工程服务民生项目

  加快城市地下空间兼顾人防工程规划建设与开发利用,平时作为商业经营和便民服务,增加就业和税收。在城市中心区、商业区、交通枢纽换乘站、医院、学校等重点区域,谋划开发利用人防工程增加公共停车位。2022年至2025年,推进全省每年向社会新增人防工程停车位不少于2万个。推进停车充电一体化建设,人防工程平时用作停车位的,应按规定同步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人防工程停车场可设置墙面标识和地面标识,帮助群众清晰区分人防工程停车位和普通地下室停车位。人防工程平时用作停车设施的收益,优先保障该人防工程的维护管理和停车管理的必要支出,确保人防工程防护效能,同时为业主创造更好的停车环境。

  推广单建人防工程优惠政策和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支持城市重要区位人防工程建设奖补经验,推进人防工程平时使用租金和停车费限时减免、单建人防工程和地下空间开发兼顾人防工程不动产权属登记。在确保防护效能的前提下,开展平战转换技术创新与应用,最大限度利用人防工程空间资源。鼓励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利用人防工程设立人民防空便民服务点,平时可作为社区避暑纳凉、生鲜超市、便利店、医药店、物流仓储等为民服务场所,战时可作为物资供应点。

  二、推进应急疏散避难场所建设增强城市安全

  结合城市“里子工程”“避险工程”建设,加快完善城市人口疏散和应急避难保障体系。新(改)建人防工程、疏散基地要充分考虑区域内灾害事故应急避难的需要,发挥抗爆、抗震、防毒等防灾特性,按照综合利用、平战结合、平灾结合、平疫结合的原则,科学规划设置应急避难功能,配置相应应急设施和物资。与应急管理(地震)、住房和城乡建设、自然资源等部门加强沟通,共同推进人防疏散掩蔽场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防灾避难场所在规划、标准、功能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和融合建设。推广《河南省居民防空应急疏散避难场所建设核心指标》,建设综合性防空应急疏散避难场所,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三、拓展人防设备装备功能服务群众

  加强对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区、商业繁华区、重要目标毗连区、高新高端产业集聚区的警报终端建设,有针对性地组织警报器安装、补盲。持续推动防空警报功能从单一防空向多灾种预警拓展,覆盖范围从地面向地铁、隧道、地下停车场延伸,推进“地上地下一体化”“多灾种、全覆盖”。在接入政府应急广播、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基础上,促进信息共享、融合发展。在主城区、商业区、居住区推广多媒体警报器、智慧灯杆警报器,让群众既能听到看到警报信息,又能及时了解公益信息。积极探索利用广播、电视、移动通信、北斗、室内及园区广播等手段,实现除人防警报器之外更多方式更大范围更为快捷地发布战备、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充分发挥人防指挥通信车、电源车、无人机在重大活动、防汛抢险、信息传递、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应急保障作用,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快人防数字赋能,通过“豫事办”或开发微信小程序,面向公众提供最近人防工程、应急避难场所、纳凉点、停车位,以及人防工程监管及维护单位信息查询。

  四、依托基层组织和志愿者构建网格化安全模式

  依托现有组织体制,推广建立街道、社区人防工作站,落实上级任务,了解群众需求,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推进人防工作网格化、标准化、智慧化建设,融合建设指挥室和物资库,增强社区公共服务和公共应急能力。深化人防指挥信息系统集成化网格化建设,依托智慧城市、综治平台,实现人防指挥信息系统省、市、县(区)、街道、社区五级联通,高点监控、智能感知按顺序有条件接入,有效服务基层治理、平安建设、防空防灾。可根据不同街道办事处、社区的特点,从大学生、企业职工、医疗工作者、退休退职人员、“一老一小”服务人员等群体中募集人防志愿者。建强人防志愿者队伍,平时用于人防工程日常巡查、社区维修、宣传教育;应急时用于组织人员疏散掩蔽、维护秩序、自救互救等。开展人防志愿者“进楼院、进家庭”活动,提高服务群众本领。加大与国有企事业单位骨干救援力量和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志愿救援队伍合作,积极参与防汛抢险、疫情防控行动,提高人防志愿者队伍应急抢险和跨区支援能力。

  五、着力提升城市居民自救互救知识技能

  编制提升城市居民自救互救知识规划,加强与应急管理(地震)、住房和城乡建设、自然资源、气象、水利、消防救援、卫生等部门协调联动和衔接配套,积极构建省、市、县(区)、街道、社区五级城市居民防空防灾自救互救知识技能融合宣传教育机制。人防工作站设置自救互救专区,摆放图书资料,常态化开展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协同有关部门通过入学军训、安全课堂、消防演练等,对在校学生开展人工心肺复苏、伤口简易包扎、消防应急及逃生、防踩踏、防溺水、防触电等应急技能实操培训,提高突发事件时应急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结合“5·12”全国防灾减灾日、“9·18”防空警报试鸣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在人防宣教场馆和居民防空应急疏散避难场所开展丰富多样的防空防灾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宣传普及活动。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人员疏散演练和避险技能训练,居民能够知晓预警信息、掌握疏散路线、及时进入避险工程。依托各级人防网站、微信公众号设置自救互救知识科普专栏,采取微视频、海报、展板、漫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常态化科普宣传。

  六、打造服务型人防提升社会形象

  结合“放管服效”改革和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做好行政权力事项清单的梳理和调整工作,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建设,提升政务服务质量。持续优化“一网通办”“一网通管”“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告知承诺制”和质量监督“三随四办”。聚焦市场主体和群众关切,及时修改、废止与营商环境不相适应的政策制度。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助力培育“专精特新”和高科技人防从业企业,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增加就业。拉长产品价值链条,在建筑加固、防汛抢险、疫情防控等民用化产品上取得新成果。聚力“交房即交证”“保交楼、稳民生”专项工作,协同相关部门处置问题楼盘,建立便民利企工作新机制。提高地铁防护质量和应急支援能力,服务人民群众安全出行;落实综合管廊防护要求,服务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提高“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工单办理时效。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提升网上咨询、依申请公开等政民互动能力,增加群众满意度。


(此件主动公开,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