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政务要闻> 正文

深山里种下“有盼头” 农民家收获“好盼头”

发布时间:2019-01-02 09:22
  隆冬季节的豫西深山里,温度早已零下,钻进河南省卢氏县沙河乡果角村的蔬菜大棚,眼镜立马蒙上一层白雾。擦过眼镜,招呼一声,菜农陈加太从黄瓜垄里走出来,腰间缠绕的编织袋里装着刚剔除的顶花小黄瓜。
 
  地里的新鲜黄瓜有个统一的商品名,叫“有盼头”。
 
  68岁的陈加太和老伴两人带着俩孙子过活。2017年6月,他承包下近两亩的蔬菜大棚,“一年挣了3万多,比种地、打工强。”干了一年,陈加太脱贫了,他家里还是扶贫搬迁户,“等干不动了,就搬到镇上的新房住。”
 
  卢氏县,河南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海拔最高的深山区县。三个“最”引出卢氏的另一个“最”,2017年底,深度贫困县卢氏尚有未脱贫户13379户40073人,贫困发生率12.03%,居全省之首。
 
  远望卢氏的山村坡地,看得到白色大棚的地方,就孕育着脱贫致富的希望。在东明镇涧北村香菇带贫基地,40个大棚于10月份建成,30号大棚内,一排排铁架上静静“躺”着约8000个菌棒,灰褐色的香菇“急切”生长,菇农莫小城正迎来第一茬收获。
 
  “农村人不怕辛苦,就怕辛苦挣不到钱。”承包香菇大棚,莫小城是村里的先行者。现在,两户贫困户在他的3个香菇大棚里打零工,他转身成了带贫户。“2号棚刚收完第一茬,卖了两万多块钱。”莫小城说,“技术员叫咋干就咋干,管理好点,一个大棚一年能挣五六万块钱。”
 
  在冷库里见到葛海芳时,他正忙着筛捡香菇。35岁的葛海芳是“上门女婿”,从更偏远的深山“嫁”到这里。家里有3位老人和3个孩子等着他照顾。“以前在外打工,一个月挣4000多块钱,总是不够花。”葛海芳说。2018年,葛海芳贷款承包了5个香菇大棚,请来亲戚、乡亲帮工,香菇成了他致富的新希望。“政府帮一把,自己有双手,尽最大的努力,养活家人还得靠自己。”
 
  选准绿色农业为主导产业,卢氏发展扶贫产业的关键在“精准”。“龙头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负责前期建设、研发和后期销售,农户负责中间生产环节,现代化农业与手工劳动友好结合,产业一点就亮了。”到卢氏投资食用菌、蔬菜扶贫基地的信念集团董事长叶传林说。
 
  围绕“果、牧、菌、烟、药、菜”等特色产业,近两年来,卢氏县共培育龙头企业52家,发展合作社1569家,建成培训就业基地44个、产业扶贫基地351个、扶贫增收大棚3000个。仅食用菌产业出口额就超过2亿美元,带动贫困群众8250户,户均增收1.8万元以上。
 
  2018年,卢氏又有约3万贫困群众脱贫,年底贫困发生率降到了3.43%。“种下‘有盼头’,来年,就有了‘好盼头’。”陈加太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