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国宝重光,皇皇大观。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上,穿越千年的丹青、散落全球的国宝通过高清打样图像汇聚一堂,《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历代绘画经典,从历史中“走出来”,在光影中“活起来”……
到2022年年底,历时17年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文化工程即将结项,编纂出版60卷226册,收录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中国绘画藏品12405件(套),涵盖绝大部分传世国宝级绘画珍品,生动呈现赫赫先秦、大汉雄风、盛唐气象、典雅宋韵和元明清风采。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批准、高度重视、持续关注,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17年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持续推进、成果丰硕,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规模系统整理、出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热爱和珍惜,彰显了当代共产党人深厚的文化情怀。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习近平总书记亲力推动、全程支持“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
2005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关于汇编出版两岸故宫博物院宋画藏品等建议的报告上明确批示:这一构想很好,值得为此努力。
2005年7月28日、29日,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习近平亲自担任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在他的直接关心下,项目最终确定为《宋画全集》,并列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这部结项之际码起来足足有四层楼高的皇皇巨制,由此发端。
2007年3月,习近平离开浙江去上海履新前,还专门询问了这项工作的进展。
2008年7月,浙江大学项目组赶制出《宋画全集》样书稿,书面向习近平作了汇报,同时呈上序言稿请他审定。
习近平审定序言并批示:“《宋画全集》编纂工作开展很好,向你们表示祝贺!望再接再厉,善始善终,完成好这一光荣历史任务。”
这一年的12月,《宋画全集》首批8册正式出版,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出版座谈会。
到2010年,《宋画全集》迈出新的一大步,又出版了13册。至此,海内外公立文博机构收藏的大部分宋画汇聚一堂。
如果说,中国历代绘画如波澜壮阔的九曲黄河,那么宋画只是其中辉煌的一段。唯有更上层楼,方能饱览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万千气象。
2010年9月,《宋画全集》将告完成,项目组谋划下一步设想之时,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获悉《宋画全集》出版任务进展顺利,感到很高兴。下一步出版‘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打算很好,可积极向有关部门汇报,争取各方支持。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浙江文化大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由此,更为恢宏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正式启动,包括《先秦汉唐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的编纂旋即开始。上溯公元前三世纪,下迄公元1911年,规模初定100册左右,为《宋画全集》的4至5倍。
从2007年到2021年,由《宋画全集》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总入编图像由827件(套)增加到12405件(套),为原来的15倍;所涉文博收藏机构从102家扩展到263家,为原来的近2.6倍;出版总规模从23册扩展到226册,为原来的9倍多。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全程支持、念兹在兹,项目的每一个关键点、每一段攻坚期,都亲自引领、亲力推动。大笔点染,蔚然成势,写下中国文化史上一段盛世佳话。
千古丹青 寰宇共宝
——以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
“文化建设需要的是埋头苦干而不是急功近利,需要的是一砖一瓦的积累和一代一代的传承,而不是立竿见影和轰动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时时激励着项目组。
17年“文化长跑”,项目组精益求精、潜心磨砺,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以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
——致广大而尽精微。“大系”编纂出版《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共计60卷226册,是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
历史长河中,许多国宝级名画历经浩劫,深藏罕现。让国宝重见天日,解决“藏用两难”的问题,项目组和参与其中的文博人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勇担使命。
既致力于彰显千年丹青长卷的宏阔深邃,又尽心于呈现“下真迹一等”的精细微妙。项目组严格把控图像收集、数据处理、印刷出版等各个工作环节,力求以目前最高质量标准,再现原作神韵。
——承接古今连接世界。“大系”遍汇海内外国宝级绘画名迹,包括国内藏品9155件(套)、国外藏品3250件(套),还原中华文明辉煌历程,构筑成一部承接古今、连接世界的巨典鸿编。
17年来,项目组先后三次开展全球范围内的中国古代绘画藏品图像搜集工作,与海内外有关文博收藏单位反复协商沟通,往来通信、信函数以万计,实地奔波数十万公里,使散失海外的绘画精品,通过高精度数字化方式“回归”,完成了这部“观古今于须臾”的传世重典。
17年孜孜不倦、上下求索,分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耶鲁大学美术馆、佛利尔·赛克勒美术馆的《睢阳五老图》实现数字化汇集;分藏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的《四季山水册》得以高清彩色的方式完美合璧……还有一些流散在海外的古画,直到入编“大系”才第一次以高清图像为人所见,如大英博物馆专门为“大系”拍摄的数百件敦煌藏经洞出土绢画。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系”为中国古代绘画精品建立了准确、详细的数字化档案,成功实现了我国古代绘画艺术从物质形态向数字形态的衍生与转化。
《货郎图》的货摊中放着什么?《清明上河图》里店铺在卖什么?《滕王阁图》的斗拱结构是什么样?曲阜孔府珍藏的《三圣图》里奥秘是什么?这些让人好奇的问题,通过“大系”,不但可以找到答案,还可以让观者“走入”画中、身临其境。
在各方支持下,“大系”综合运用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云计算和3D打印等最新科技,依托中国历代绘画作品和当代数字科技,通过视、听、触多感官交互装置,引领观者全方位、多维度体验中国绘画艺术与石窟寺古建筑等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遗存无界交融的波澜壮阔和无穷魅力。
数字化汇聚、数字化共享,让这些纳山河万景、历上下千年的传世古画,生动呈现、焕发生机。由此打造的“每日中华名画”系列短视频,自2020年9月在“学习强国”平台上线以来,已经制作播出800余集,总点播量超过2.2亿。
百川归海 赓续文脉
——激扬自信自强,谱写中华美学精神新篇章
这是盛世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当下对未来的期许——
从最早的“两岸故宫博物院宋画藏品”扩大为《宋画全集》,再拓展延伸到如今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从列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到成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并被列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17年砥砺前行,这一重大文化工程见证了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下,从中央到地方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抢救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历程。
2022年10月15日,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即将结项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勉励项目组“继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弦歌不辍,历久弥新。对“大系”的进一步阐释、利用、研究等工作正深入扎实开展,加快把“大系”项目打造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成果。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山一样坚毅,水一样柔和”的性格书写在笔墨丹青之中,蕴藏着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观、自然观和价值观。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全面而生动地还原了中国绘画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以独特方式承载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2022年金秋时节,“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先后在两个重磅展览中亮相:在北京展览馆展出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人们在历史长河与时代律动中,感受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艺术自古以来就是不同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
“大系”如同一座文化宝库,收录的诸多画作反映了东亚文化环流和中西文化会通的真实历史情景,呈现了中华民族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伟大理想与实践。
群星璀璨,映照千古文明。这项宏伟的文化工程,也离不开全球260多家文博机构的友好合作和广大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项目编纂出版过程中,构筑起广泛的国际化合作网络,通过出版合作、学术交流、学者互访、赠书活动等,有力促进了中国绘画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共享与深度交流。
自2005年起,仅美国就有30家文博机构与“大系”项目组紧密合作,散落美国的1200多件中国古代绘画精品实现了数字化汇聚。从这里开始,“大系”迈出国门,将一条条五彩缤纷的文化纽带,抛向世界各地——
2012年5月,向美国国会图书馆赠书;
2012年11月,向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赠书;
2013年5月,向英国大英图书馆赠书;
2015年10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赠书;
2015年10月,向法国国家图书馆赠书;
2016年10月,向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赠书;
2018年9月,向意大利(佛罗伦萨)国家中心图书馆赠书;
…………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海外已有近190家文化机构藏有“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相关全集。作为中国的文化使者,“大系”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多彩与绚丽清晰地呈现于世界,也为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搭建起新的平台。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编纂典籍,是对历史传统的延续;国宝重光,却是唯有新时代才能完成的壮举。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必将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