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政务要闻> 正文

三门峡:积蓄潜能 增强动能 加快向创新型城市蝶变

发布时间:2022-12-21 08:06 来源:三门峡日报

  时节如流,催人奋进。

  今年以来,按照省、市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全市上下锚定“两个确保”,围绕发展要务实施“十大战略”、围绕民生关切深化“两项工程”,紧抓战略机遇,突出战略重点,谱写了新的发展篇章。

  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创新蝶变,踔厉前行。

  一年来,我市加快培育一流创新主体,打造一流创新平台,集聚一流创新人才,汇聚一流创新要素,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滚动实施研发投入强度和高新企业数量“倍增计划”“规上企业研发全覆盖行动”,与郑州大学共建的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实体化运行,高纯金属砷中试基地即将试车;以天鹅湾“智慧岛”建设为龙头,依托黄河沿岸良好生态环境,规划建设“天鹅湾科创走廊”;一县(市、区)一“双创”基地年底前将全面建成。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73.9%,中原黄金冶炼厂研发支出连年保持10亿元左右,10家新材料工业企业全部创成高新企业。

  实施优势再造战略,突出优势,蓄力跃升。

  一年来,我市不断提升生态品质、拓展发展空间、完善路网结构、带动产业升级,推动三门峡从“临河而建”向“拥河发展”华丽变身。初步形成“六纵六横”交通格局,加上浩吉、三洋两大重载铁路交会,具备了建成通江达海、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区域性物流枢纽得天独厚的优势;连霍呼北高速联络线、渑淅高速渑池至洛宁段将在年底建成通车,灵宝至永济(豫晋界)高速公路、三门峡至洛宁高速公路正在加紧推进前期工作,确保明年可正式开工。投资15亿元,实施三门峡铁路综合枢纽物流园二期项目、陇海铁路三门峡段取直改线项目以及灵宝、渑池铁路专用线项目。

  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数字赋能,抢占先机。

  一年来,我市持续优化网络基础设施,加速布局工业5G专网,培育壮大电子信息原材料产业,加快5G元器件、软件服务等产业发展,“三大改造”拉动工业“智改数转”,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提速,基本实现了全市乡镇以上及农村热点地区5G网络全覆盖,12家企业已开通5G专网,高档铜箔产量占到全国市场的29%,累计创建省级智能车间10个、智能工厂8个、智能制造示范企业34家,把新基建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催化剂”“加速器”。

  实施换道领跑战略,优中培新,奋勇向前。

  一年来,我市把材料产业作为事关大国竞争的“战略重器”和换道领跑的宝贵资源,产业素质从“采矿挖煤”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围绕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实施新技术嫁接、新模式提质、新链条重塑、新空间拓展、新品牌培育、新生态构建,以打造工业领域3大千亿级产业集群、4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为目标,依托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加强产业上下游配套,延链补链强链,工业经济增速持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诗与远方,近在眼前。

  一年来,我市先后举办首届仰韶论坛、第一届海峡两岸仰韶文化研讨会,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为统领,打造文旅地域品牌。数字化强势赋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民宿项目落地,创新红色旅游模式,研学旅游初具规模,露营房车游成新亮点,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同时,立足我市独有的仰韶文化和老子文化资源,推动文旅文创融合理念落实到仰韶村考古圣地“七个一”工程、老子文化养生园等文旅项目上,促进带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城市提质,万象更新。

  一年来,我市围绕“一核、两翼、三带、多点”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倾力打造生态宜居宜业城市。先后投入8.54亿元深化旧城改造,新建棚户区改造房8231套,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9万户,进一步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乡镇工作“三结合”为遵循,打造县域经济高原,支持各县(市)依托“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强化特色重点乡镇支撑,集中力量培育主导产业,构筑基础稳固、发展坚实、治理高效的城乡格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美民富,山乡巨变。

  一年来,我市依托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持续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在崤函大地徐徐展开。全市果品种植面积250万亩,其中苹果150万亩,建设“黄金苹果带”面积39万亩,苹果生产面积、产量位居全省第一;药材种植面积92.45万亩,其中连翘种植面积53.56万亩,连翘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第一;食用菌种植规模4.5亿袋,位居全省第四;蔬菜种植面积46万亩;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85%以上。

  实施全面绿色转型战略,青山未老,绿水可期。

  一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十百千万亿”生态治理工程,基本完成18条沿黄一级支流治理,实现全域“清水入黄”;以宝武清能、三门峡智慧能源储能工厂、华能绿色能源产业基地等为抓手,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基地;以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为抓手,谋划实施大宗固废利用园、绿色矿山综合示范基地等“一园五基地”;水环境质量居全省第一,燃煤散烧治理工作连续6年获得全省先进称号,基本消除乡镇及以上建成区黑臭水体,全市水体达标率93.7%,是河南唯一一个超过90%的省辖市。

  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扩大开放,赢得未来。

  一年来,我市依托境内“六纵六横”交通网络,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四路协同”等重大开放战略,实施通江达海工程,加强与港口、航空、铁路等口岸全方位合作,畅通连接国际国内“大动脉”。三门峡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自贸区开放创新联动区申建工作有序推进,三门峡海关、国家铝及铝制品质量检验中心、国家果品及果蔬汁检测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黄金贵金属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口铜精矿国检试验区等通关机构效能持续提高,“一站式”通关和电子口岸建设深入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31.7亿元,居全省第三位;农产品出口额14.6亿元,同比增长1.17倍。

  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改革风劲,乘势而起。

  一年来,我市创新实施“科技贷”“人才贷”“专精特新贷”等信用类金融服务模式,深化推进“放管服效”改革,将“多规合一”“容缺办理”等创新举措嵌入并联办理流程中,重塑再造审批流程,确保项目高效推进实施。三门峡农商银行挂牌开业,资产总额达到150亿元,与其他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形成了优势互补、竞相发力的良性格局;创新成立三门峡市金融服务中心,整合涉企信息,集聚金融资源,增强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同时,开展部门内设机构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巩固深化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深入推进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扎实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

  深化法治崤函工程,良法善治,民之福祉。

  一年来,我市推动法治崤函工程建设、全面推动依法治市。城市“警灯闪烁”守护平安,疫情防控期间筑起“钢铁长城”,“三零”平安创建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推广“心桥工程”经验架起干部群众“连心桥”,通过《三门峡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下发《关于做好全市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备案工作的通知》,绘制建设发展蓝图,不断加大普法力度,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让良法善治与高质量发展双向推动,让人民群众享受公平正义。

  深化民生福市工程,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一年来,我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医卫服务水平,全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市政民生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新增街道综合养老服务设施7处,累计建成12处;新增嵌入式养老床位350张,累计养老床位达600张;新增社区养老服务场所58处,累计养老服务场所达167处。新建茅津路九孔桥项目、大岭路改扩建及S弯加装扶梯项目、青龙涧河特色文化商业街区二期、经一路改造提升、经一路绿地广场暨单建式人防工程、黄河新城安置社区、会兴安置社区、黄河花园安置社区等城建重点项目都在紧张有序推进。

  回首来路,收获满满;展望前方,未来可期。实施“十大战略”,深化“两项工程”,三门峡正积蓄潜能、增强动能,全力推动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