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现代化三门峡努力奋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今天是第52个世界环境日,我国的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旨在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近年来,三门峡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践行“两山”理念,深入落实“黄河战略”,奋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在全省率先建成了24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小秦岭生态治理经验入选联合国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成功创建黄河流域唯一全域“天然氧吧”城市。2022年空气环境质量主要指标排名全省前列,断面水质累计达标率居全省第1名,天鹅湖、洛河(卢氏段)成功创建首批省级美丽河湖,受污染耕地、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当前,三门峡正处于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生态强市,壮大绿色经济,坚定走好绿色转型、创新驱动这一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
以更高站位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赋予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伟大号召,作出了“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等重要指示,为我们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三门峡是黄河入豫第一站,要胸怀“国之大者”,时刻牢记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等重大要求,持续做大生态、做优生态、做强生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探索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以更实举措抓好生态系统治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确保黄河安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深化“十百千万亿”工程,打好沿黄生态廊道赋能攻坚战,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要以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为主轴,串联周边各组团、各示范带,扎实推进矿山修复、河道治理、护堤固岸、生态环保、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产业转型升级、文旅融合,奋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做表率。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污染防治夏季攻势为抓手,稳步推进“四大结构”调整优化,做好“降尘、扩绿、治臭、集水、控险”面源污染控制,让三门峡天更蓝、水更绿、环境更宜居。
以更大力度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集群引领、整体提升、优势再造、主体支撑、要素赋能,加快构建“万亿引领、千亿提升、百亿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材料新城和高端制造之城。要用足用好“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大宗固废示范基地”等“金字招牌”,聚焦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危废“无害化”方向,大力发展赤泥利用、多金属综合回收、再生铝等循环经济,加快打造绿色增长新引擎。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抽水蓄能电站,推动氢能、储能技术优势加快向产业化、规模化转变,打造全国最大的绿氢生产基地,建设国家级“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基地。要实施“双碳”战略,构建双向转化、相互促进的“两山”转化机制,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以更强合力建设美丽宜居家园。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员参与、共同治理。要压紧压实责任,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总体要求,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格局。要从严监督执法,创新生态文明联动执法机制和环境监管执法机制,推动铁腕执法、铁令生威,让破坏生态环境者付出沉重代价。要强化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等创建行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让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三门峡而努力奋斗。